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庆专栏 > 校庆征文 > 正文

校庆征文:我与母校的诗词岁月(子健)

发布时间:2025-02-05  所属栏目:  点击次数:  

     

我与母校的诗词岁月

                               子 2020届校友

 

我于2017年考入二中,是母校刚毕业的年轻校友,在无数卓越前辈面前,谈不上什么成就与贡献,只想借此机会再次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深情与感谢。我于初中开始创作旧体诗词,但是在高中才真正开始发表诗作。在磁湖之畔、厚山之麓,以一片赤子之心写下了一些诗句,按如今的眼光来看,都过于稚嫩和不成熟,羞愧之余应举而焚之。但一路学诗离不开老师们的指导鼓励,这些诗句源于母校的陶冶孕育,包含着对二中一草一木的挚爱。于是不揣谫陋,借此机会再次献给母校,永志深恩。

高中时候,我开始陆续在《诗刊》《中华辞赋》《中华诗词》《诗词》等刊物发表一些习作,其实都是往邮箱投稿,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做题家逐步与全国各地师长交游。高中时候向各名校院长、系主任请教,很多著名教授愿意俯身垂训,现在想来太佩服自己当时的勇气,羞愧难当。但每当想起各位师长青及厚爱,更会持守自己对于中文的追求与学术的热爱。回想高中时期有幸认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诗词的女儿”、“穿裙子的士”叶嘉莹先生等大家,有幸请益叩问,一步一步身着军装,入学国防科大,走上中文与诗词相伴的从军之路,实则是对我一生最大的影响。

高三的晚霞总是心头一炽,记录了一生中最美的奋斗时光。《人民日报》时评曾谈及云南蒙自一高三老师晚自习让同学们欣赏晚霞,释放压力,好评如潮。“记忆中最美的晚霞总是出现在高三,陪伴着发着光的奋斗时光。”诚然,我们都曾在教室内奋斗整晚,看“霞散绮,月沉钩”,到“转朱阁,低绮户”。高一时候,我曾填小词《临江仙》一阙,后来发表在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刊物《中华诗词》上:“落日熔金霞散绮,卷云别样轻柔。微风闲弄暮烟流。胭脂深浅处,偏照未央楼。  不为征鸿空倚槛,只因片羽淹留。沈园旧日忆偕游。廊前垂柳下,斜月已沉钩。”叶嘉莹先生在温哥华的邻居挚友Flora等老师读到,发来消息说:“我在温哥华菲沙河边看过多少次晚霞,叶老师、痖弦先生我们都一起看过,只是有同感而无同作。读了你的词句,回忆那些美妙的画面。”母校的晚霞,在天下高三学子的心中,在海内外师友的心中,都是这般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有一次晚自习停电,学校让我们早早回家,这可是最令学生兴奋的事情之一了。如今母校硬件设施优越,现在的学生怕再也赶不上这等好事啦。回到家中,我也不继续学习,而是高兴到灵感涌上心头,又写了《清平乐·校园停电戏题》一阙:“青灯照壁,了却匡衡计。焚尽膏油无晷继。声断孤鹄眺睇。  眼前万卷缣缃,坐愁无处萤囊。星影动摇欲坠,暂留一许清光。”在内卷的当下,这是母校才有的开放包容学风。没有二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与全面成长成才的期许,在繁忙的高中生活中丢掉一整个晚上让学生写诗,追求精神的升华与心灵的小憩,这在任何高中、任何时候都是难以想象的。

母校依山傍水,钟灵毓秀,生态环境极好,我们就是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茁壮成长起来的。晚饭之后,不着急奔回教室学习,而是拾阶而上,玩赏花木,有《厚山白兰》为证:空翠玉兰枝上香,飞花转瞬问春长。瑶华莫谓曾堪折,还与诗书映锦囊。”中午呢,正是午休的时候,或者把时间拿来抓紧做题,我却在家中花园浇灌橘子树,栽花弄草,写下“午间春困未成眠,橘子花开又一年。翠色随人相与老,拂头柳穗向时烟。”在花草自然的陪伴下,高中学习充实有趣,我一直深深有幸身处二中求学的良好环境之中。

但高中也有过每个人打着伞参加开学典礼的趣事,其实当时同学们就觉得挺有意思,非常好玩,所以我写下了《戏题开学典礼逢大雨》:点滴檐间冷未晴,萧萧学舍待天明。先生兴起偏垂训,听尽东林风雨声。”而东林求学,着实辛苦,挑灯夜读,焚膏继晷,我也曾写下《夜半书舍》:“霜华堆墨入毫端,泼尽秋深与月残。灯下抛书人已倦,拥衾或可御清寒。”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也是我们二中人的真实写照。

每年的运动会,又是二中给予我们的珍贵回忆。那时我们人文实验班只有几名男生,虽然比赛成绩欠佳,但是在文采和气势上一定不输给他们!雨细烟轻逐胜回,挑灯看剑试诗才。八方疾踵随尘起,十里高呼动地来。御骏乘风忽若电,重峦叠巘顿如灰。瑶台路远诚难至,空自穆王仰驷騑。”运动会期间各年级各班有抢着报送宣传稿的传统,在全校广播中庆祝战功、鼓舞斗志,这首七律便是那时“倚马可就”的急就章。

高一时语文朱青松老师独自率领好几位同学进京参加全国作文大赛总决赛,我们几乎都是第一次进京,难为了老师一路悉心照顾,晚上还费心租住在京郊一处极风雅幽静的四合院内,《晚次柴院》一首油然而生:苫帘着暮雨,柴院遍清辉。蝉噪鹅儿咏,榴红杏子肥。飐荷飒风起,映水彩云飞。月出花眠后,才令兴尽归。”尾句的浪漫与才情,正是高中学子才有的心气。我们常说的盛唐“气象”,这种唐人的“气息”,也是在母校读书时才有的宝贵气质吧。

在谭清才老师多年的耳垂面命、悉心指导下,学习之余很多时候都会写下小诗作为纪念。高二学《兰亭集序》时曾写清谈何处索,修禊在兰亭。俯仰知风惠,品察识竹青。欣疲随烛转,修短以潮形。毋就彭殇殆,人生若絮萍。”当时对人生修短的见解,现在读来也值得琢磨。除了学高中课文,我把大量精力都用在了读各种书上。有次重读中学课文《藤野先生》,写下了一首《临江仙》赠与老师,后来发表在武汉出版社《心潮诗词》,还印在当期封面上,另寄来百余元稿酬,对学生而言不可不谓巨大鼓励。“万里东瀛藤野,只身文苑周卿。燕然卅载勒何铭。阶边生白露,灯下诉衷情。  风景不殊依旧,只应对泣新亭。几时相见泪盈盈。他年君莫待,鬓发再无青。”如果没有母校师生之间以心交心,如果没有教育本质上“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绝对难以写下这般“平生风义兼师友”、“师弟因缘逾骨肉”的文字。一路学习写诗,我们深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而在诗法之外的功夫,就是母校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培养,母校给了我们最好的“兴发感动”的诗教。

生于非典,考于新冠,自招取消,复读困难,高考延期,假期缩水……有人如此慨叹2020年是“史上最难高考”。“据说武汉现在已有一百多人感染了,大家寒假回家后刚好少出门,呆在家里好好备考啊!”放假前,班主任李老师万分叮嘱。果然寒假回家后,几个月都呆在家里了。

疫情期间在家,得知高考延期一个月,又来了一遍百日誓师。不过说来有趣,并没有如坊间所言的焦虑。头天晚上就把第二天早上“打卡”的照片拍好,醒来发完照片后接着睡,在家月考可以模拟考出将近满分,一边上网课一边分屏看视频……

作为学生,真实想法其实挺开心,如果去年已上大学,想来可以玩得更嗨些。大家后来高考也都发挥得挺好,这与学校多年来秉持的美育传统、同学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分不开的。当下“鸡娃”流行,看看疫情中的我们,家长们是不是可以宽心许多呢?

24日立春,我还写了《鹧鸪天》一阙给中山大学中文系彭主任:“谁念江城世事纷,南冠囚楚忆鲈莼。荔湾迢递天涯路,汉水萧条岭外云。  驱瘴疠,望良辰,何妨一下寓楼人?银屏急报平安否,鱼雁音尘杳未闻。”也是我们这一届在疫情之中高考学子的宝贵回忆,然后就在家中度过了数月。

56日,全省高三学生复课,在统一的两月冲刺起跑线上“出家门,进考场”。

67日,30天冲刺又要誓师,我拟了“厚山疫去,鸡窗十载今腾浪,月旬学子题金榜;荆楚花开,雁塔八荒正御云,咫尺英才折桂枝。”的长联。

或许考前书太多,方便了蟑螂休憩,有时摊开书,突然蹦出只蟑螂,把女同学吓一大跳。当天我们四处寻访各种祖传的、秘制的、进口的药剂,忙着灭蟑螂,临着高考还做如此有趣的事。

612日,又到拍毕业照的时候啦。难得这天可以自由带手机,在校园花丛间合影。不巧几只马蜂飞来,或当场血流如涌,针眼清晰可见;或赶紧寻“土方法”,敷上冰袋,涂抹肥皂;或怎么又被蛰了一下,疼得上蹿下跳……但夜半灯下,还是得撑着晕乎乎的头刷题呀。突然灵光一闪,被马蜂蛰了是sting(叮)而不是bite(咬),说不定高考就考这个搭配啦,不枉被蛰了一口!

624日端午节,而往年端午节时都高考了。上课时老师边发粽子边说:“有蜜枣味的、豆沙味的,还有,还有那个……对,还有自然味的。”总算想出了一个词儿,用“自然”来形容白粽子。每人只发一个粽子,故曰“一举高粽”;但我嘴馋要了三个,自嘲“连粽三元”。

71日建党节,距离高考只有六七天了,还要忙着接受广电采访,参与党建。高中三年我都任人文实验班班长,还有团总支、参编校报诸事,在一般家长和同学看来,不谓不影响高中紧张学习,故极少有甘愿奉献者。但读书不应只为稻粱谋,不应只以考试为目的,须培养健全人格,况且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美好留待追寻,这些都是母校教会我们的。

77日高考,前后几天我们又逢罕见暴雨,赴考途中水深不能行,屋外雨声嘈杂。安徽歙县则因暴雨启用备用卷,湖北黄梅500多名考生因雨延时考试,昆明东川考生遇4.2级地震……其实啊,1977年恢复高考时正值隆冬,父辈高考时炎炎夏日里却没空调,各省自主命题时难倒一片学霸……每届高考从国家、社会到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不顺,幸有全国各界鼎力支持,感谢母校,感谢社会,感谢国家!

其实,我高中期间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与困难,文中不写明,身边的师友也一定熟知这份不易的经历。面对高考前怙恃无依,哪怕是高考前一个月,我也写过新陇初成蒿未茵,旧栖不拂日添尘。东园知与谁同访,放眼繁花草自春”这样的诗句。感谢母校时任党委书记张海霞老师等领导时时关心感谢班主任李朝盛老师的资助鼓励,我才能完成学业。这样的一份经历,也是我在其他同学之上更有对母校的一份深情厚爱的真实原因。后来我在国防科技大学本科期间做外语,读研做中文,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教育外国友人,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也慢慢顺利了。我们来自普通家庭和小城,就是在我笔下未逐千帆任逝水,百年故事满江城”的家乡。我们离开母校襁褓,始终不懈努力,一步步走向广阔天地,这就是我们二中人。

那时候同学过生日,我也会写诗相祝。比如五律冬至霜寒重,窗边雨浥梅。扫花琼宴设,棹雪列英来。玉飨应须尽,金觥更莫催。五陵年俱少,共覆掌中杯。”当时有杜甫扫花待客、王子猷棹雪而来的雅致,更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的少年心境。在母校的呵护下,我们有着对未来的万丈豪情和无限展望,回想起来仍时时令人动容。我还写过《临江仙》一阙王同学与我初中即是校友,故有三年往事之语:记得黉宫初见日,三年往事堪惊。磁湖东畔列群英。笙歌犹未散,留待与君听。  雪霁良辰今又是,凌烟阁上题名。欲乘黄鹤碧霄行。驿梅遥未至,尺素可呈卿。

遥祈校庆之日海内外校友齐聚母校,虽然驿梅遥未至”,人还没到;但是“尺素可呈卿”,文先奉上。更为母校庆祝七秩华诞,更雪霁良辰今又是”,更是“磁湖东畔列群英”,更要“笙歌犹未散,留待与君听”!

毕业后,《语文报》曾联系我写了一个专版,谈自己高考语文全市第一的一些心得方法。我们这届二中高考语文大捷,我校语文备课组还在全市教育系统做了汇报演出,老师们讲了讲我的那段故事,我那时也在军校中录了一段视频传回会场,市广电频道也有播放。谈这些老黄历有些羞愧,但还是挺好玩。每次回家乡,我都会回好几次二中。刚毕业回母校的时候,我在《谒恩师》中写欲暮更重聚,忽惊鬓久斑。杏坛传妙语,芹泮忆欢颜。一别浮生老,十年时世艰。停杯嗟往事,咨叹泪长潸。”未免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情挚感人嘛。

还有一次,回二中拜访语文漆水强老师。那晚夜雨,和漆老师、朱老师谈笑甚欢,我写下《临江仙·忆昨夜骤雨与二中诸师同饮》:“窗里衔杯歌彻,灯前听雨情浓。直须秉烛喜相逢。沈酣拚此夜,何必话飘蓬。  酒醒三更人寂,独思事往朦胧。任随点滴湿残红。莫违他日约,依雪认鸿踪。”后来中山大学研究生暑期诗校,我就把这首词交上去,在数十名全国青年俊彦中评为少数的结业优秀。那次还我写了一首七律敬赠漆老师:

归梦无人寄短笺,惟将碎锦忆当年。

楚天千里风云别,郢雪一灯江海传。

新绿厚山生舍外,旧波磁水照门前。

春来芹泮皆桃李,且任流光如逝川。

就以这首七律来收束全篇吧,一则慰感佩之心,二则表怀德之意此后念念经年,尤念母校厚恩,不忘诗中楚天风云、郢雪珍重、厚山翠微、问渠清波……

 

子健,男,2020届校友。

 

 

                              20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