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部门 > 德体卫艺室 > 正文

国旗下讲话:传承清明薪火,赓续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5-04-07  所属栏目:  点击次数: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211班的张馨怡同学,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传承清明薪火,赓续家国情怀”。

清明又至,春风拂过黄石二中的校园,樱花纷落如雪,长江水声隐隐可闻。这是一个属于追忆的节日,也是一个叩问生命的时刻。2500多年前,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让寒食禁火、清明祭祖的习俗代代相传。它承载着中国人对亲人的追思、对历史的敬畏,更寄托着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站在清明的时间坐标上,我们既是历史的聆听者,也是未来的书写者。

当我们走进黄石磁湖边的烈士陵园,或是翻开历史课本中的英雄故事,那些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献出生命的先烈们,他们的名字或许已渐渐模糊,但他们的精神却如星辰般永恒。黄石这片热土上,也曾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有大冶兵暴的革命先驱,有抗美援朝的黄石儿女,有改革开放的建设者……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家国”二字。死亡无法抹去一个人真正的生命痕迹——只要他的故事仍在被讲述,他的精神仍在被传承。

清明祭祖,是中国人血脉相连的仪式感。当我们为祖先扫墓、献上一束鲜花时,不仅是在表达思念,更是在确认“我们从何而来”。黄石二中校园里的每一棵古树、每一块砖石,都见证着代代学子的成长;而我们每个人的姓氏背后,也凝聚着家族代代相传的品格与信念。清明节,是中国人独有的“生死课堂”。它不像西方万圣节般以狂欢消解恐惧,也不似中元节般笼罩神秘色彩。清明以最朴素的方式——扫墓、踏青、植树——告诉我们:死亡不是终结,而是生命意义的延续与重构。

清明节的两个习俗:扫墓与踏青。前者直面死亡,后者拥抱新生。看似矛盾,实则蕴含东方哲学的大智慧——哀而不伤,逝者已逝,生者奋进。同学们,我们这一代人生于盛世中国,享受着先辈们用奋斗换来的和平与繁荣。但历史的接力棒终将交到我们手中。今天的中国,神舟飞船翱翔寰宇,人工智能改变生活,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有些精神永远不能丢: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对家国的忠诚。传承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让传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当我们凝视黄石长江大桥下的滚滚江水,当我们漫步在东方山麓的千年古道,我们脚下的土地、呼吸的空气、享有的文化,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馈赠。而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片土地更加美好,让中华文明薪火永续。

2025年,AI技术已能模拟逝者音容,太空旅行开始触及生命起源之谜。但越是面对科技的狂飙,我们越需要清明这样的节日来守护人性的温度。让我们以清明为镜,照见初心;以家国为舟,驶向未来。愿我们既能以鲜花告慰先烈,也能以奋斗致敬时代;既能守护传统文化的根脉,也能绽放属于00后的青春芳华!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11班张馨怡同学作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