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名师风采 > 正文

瞿佳廷名师工作室送教大冶十中

发布时间:2020-10-22  所属栏目:名师风采  点击次数:  

为积极响应黄石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讲师团传帮带活动,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育教学交流,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20年10月22日,黄石二中瞿佳廷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化学特级教师瞿佳廷携名师工作室学员余晓光、屈媛来到大冶十中开展送教及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首先是“同课异构”教学展示环节。由黄石二中的屈媛老师和大冶十中的陈细象老师分别在九(四)班和九(三)班讲《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上午的第二节课由“瞿佳廷名师工作室”的屈媛老师主讲。屈老师以“挑战福尔摩斯”引入了课题,体现了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并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屈老师先用人教社的课本配套视频完成了课本的探究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并从实验现象、化学反应、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进行细致的讲解。并通过排除装置及未参加反应的物质得出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一结论是否是一个普遍规律,屈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了课本中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为了让实验更加直观,用电子天平代替了托盘天平可直接读取质量的数据。在第一次实验中出现了0.1g的误差,屈老师并没有找借口,而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让学生重做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符合预期,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实验5-2比较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时,学生对第一次的实验结果感到困惑,认为不可能质量减少,屈老师还是让该同学重做一次,结果仍然是质量减少,此时屈老师才解释我们并没有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全部收集起来,有部分产生成了烟而飘散到空气中,这样就会让实验的结果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这一探究过程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敢于质疑、崇尚真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参于实验的两名学生积极配合并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台下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聚精会神、积极探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黄石二中屈媛老师上课情境

屈媛老师与学生互动

屈媛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探究实验

老师们认真听课的情境

在课间跑操活动后,大冶十中的陈细象老师在第三节课主讲同一个课题。在课前5分钟让班上的学生大声读本节课的课本内容。上课后陈老师先给出本节课所出现的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读。然后针对易错的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讲解,帮助学生记忆。以生日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铁生锈后质量增大引入今天所学的课题——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逐一将课本中的四个探究实验进行实验现象的描述、化学反应的符号表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规律。然后,陈老师提出采取什么方法可以使实验5-1和实验5-2中的天平一直保持平衡呢?通过学生的讨论与回答,得出结论有气体生成或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要使天平一直保持平衡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通过展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示意图找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也是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就没有改变。并归纳出五不变两变帮助学生记忆。在最后十分钟进行了学案中随堂练习的完成与评讲。

大冶十中陈细象老师上课情境

第四节课是评课议课环节,瞿佳廷老师与听课的老师一起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瞿佳廷老师首先对屈老师的课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点评,首先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是十分成功的,特别是重视了实验教学,能动手做的实验不仅进行了演示还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并强调了应该注意什么现象。其次是围绕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讨,实现了化学三重表征教学,即从宏观、微观、符号水平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开成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第三点是由于两个实验都由学生做了两遍,感觉上这个课不完整,但一堂课的预设与生成不一致是很常见的,这才是我们平时教学的常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真正爱上化学这门学科比单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瞿佳廷老师首先对陈老师的课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点评。首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对初中化学教学驾轻就熟,课堂设计有讲有练,宏观微观上对定律的分析十分到位。第二,本堂课亮点多,更符合初中化学教学的生态。最后,从学生进入高中后对符号表征的规范性上对初中教学记化学式的方式提出要求。其它与会老师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交流,并指出本次课中的学生的学法的不足,希望能加强农村初中学生学法的指导。

瞿佳廷老师携工作室学员开展评课活动

名师送教活动让农村学校的老师们与名师、专家们“零距离”接触,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参与点评和互动交流等形式,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专业素养,为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汲取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