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部门 > 教科室 > 正文

黄石二中关于组织开展2018年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交流展示活动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04-23  所属栏目:教科室  点击次数: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按上级部署,决定开展2018年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交流展示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1.提升应用水平。通过活动“以评促教”,提升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学校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2.培养应用骨干。以活动为载体,以培训为抓手,有机整合教育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和国家新一轮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督促我校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校本研修,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造一支教育信息化应用骨干教师队伍。

3.巩固交流平台。完善教育信息化应用交流学习机制,分享经验成果,巩固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交流平台。

4.汇聚优质资源。以活动为契机,征集汇聚我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探索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丰富我校本地特色教育资源,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二、活动对象

全校在职教师(我校任务分配参见附件1)

三、活动程序

1.作品征集:4月10日一5月31日,各位老师创作作品, 并完成作品上传。

2.市级评审:6月1日一10日,市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对各地报送作品按要求进行评审表彰,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级评比。

3.交流展示:9月,市组委会将遴选部分优秀作品,进行交流展示,分享优秀作品作者经验。

四、活动项目

我校参与项目为基教组:课件(含移动终端课件)、课例(含移动终端课例、机器人教学课例等)、学科主题社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综合课例、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微课、教育信息技术征文(论文、教育叙事或教学设计)、教师空间。

五、作品报送

1.本年度作品报送实行网上报送,逐级审批。作品报送平台地址:http://js.hbeducloud.com。具体上传账号、工作程序另行通知。网上报送材料包括:作品、作品源文件、作品登记表(见附件2)。作品登记表需所在学校教科处盖章扫描后,上传至上面指定平台。

2.作品报送时间严格遵守各类作品报送时间要求,按时报送作品,逾期不接受任何作品。

作品报送的具体要求详见附件3:《2018年教育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项目说明及要求》。

六、奖项设置

按活动组别设立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获得市一等奖作品,市组委会将征得作者同意后,上报参加省级评比活动。

七、评审收费

市级评审不收取任何费用。推荐参加省级参加评比的作品,依据省竞赛活动文件要求,由市组委会办公室代收省级评审费用,具体收费标准以省竞赛活动文件为准。

八、活动要求

作品必须是原创作品,不得抄袭他人作品,一经发现抄袭等造假行为,取消作品评比资格并通报批评。

九、活动联系人

黄石二中教科室周丽平

联系电话:0714-6359883;13807237390

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陈荆江

联系电话:0714-6357065,邮箱:23454935@qq.com

活动支持qq群:134716678

附件:

1.黄石二中各教研组信息交流任务表

2.作品登记表

3.2018年教育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项目说明及要求

附件1

黄石二中任务分配表序号学科人数信息化交流作品教师姓名1语文≧32数学≧33英语≧34物理≧25化学≧26生物≧27政治≧18历史≧19地理≧110微机≧111体艺≧1

附件2

作品登记表

作品

名称

学科

作品

大小

MB

项目

(请准确勾选对应编号)

1-1课件/1-2移动终端课件

2-1课例/2-2移动终端课例/

2-3机器人教学课例

3.学科主题社区

4.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综合课例

5.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

6.精品开放课程

7.微课

8-1教育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方案/

8-2教育资源应用课例

9.教育信息技术论文

10.教师空间

学段: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职业教育口

特教□

其他□

作者 信息 (请按人 数限额准 确填写

作者姓名

所在单位(按单位公章填写)

联系人

姓名

手机

通信地址

邮编

电子邮箱

我(们)在此申明:所报送作品为我(们)的原创作品,我(们)拥有完全

的著作权;该作品不涉及他人著作权,我(们)愿意承担由此而导致的法律责任。

作者1-- 2-- 3--

备注:

1. 此作品登记表必须加盖作者所在单位公章,必须随作品同时提交电子版(对加盖公章的打印版进行拍照或扫描)。

2. 不同项目限报作者人数不同,请按人数限额填报作者,并按其对作品创作 的贡献与作用排序。

3. 原则上同一作者同一项目限报一件作品。各项目作者人数上限如下:课件 (含移动终端课件)、课例(含移动终端课例、机器人教学课例等)、学科主题社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综合课例、微课、教育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方案、教育资 源应用课例、教育信息技术论文,每件作品作者最多不超过3人;教育教学工具 类软件系统、精品开放课程,每件作品作者最多不超过5人;教师空间项目每件 作品限1人;不接受以单位名义集体创作的作品。

附件3

2018年教育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项目说明及要求

一、课件(含移动终端课件)

课件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教学设计,将特 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有效呈现的应用软件,目 的是辅助教与学,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可以 是针对某些知识点,也可以是一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制 作工具不限。单纯的教学媒体资源以及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不 属于课件范畴。单机版,表现形式为网页形式和非网页形式。

移动终端课件是指利用移动终端的多媒体交互性,将图、 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和传递教学内容,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进行教学设计。作品应能在iPAD、 Android PAD等移动教学设备上运行。组委会提供北京北大方 正电子有限公司的相关工具软件及其学习资料供参加者免费 下载试用。

1. 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釆用常用文件格 式;作品大小不超过7001珏。

2. 报送要求:作品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网页形式 作品可用通用Web浏览器浏览。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 请同时提供该软件。

3. 评审标准。

课件评审标准

作品

特点

(包括作品简介,创作说明等)

作品安装

运行说明

著作权

声明

同意将作品免费授权给黄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及其合作方使用。

签字: 年月日 (凡报送作品参加本活动,需签字同意本著作权声明。)

推荐

意见

(单位盖章) 年月 日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设计

30

教学目标、对象明确,教学策略得当;

界面设计合理,风格统一,有必要的交互;

有清晰的文字介绍和帮助文档。

内容呈现

25

内容丰富、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

选材适当,表现方式合理;

语言简洁、生动,文字规范;

素材选用恰当,结构合理。

技术运用

25

运行流畅,操作方式简便、快捷,媒体播放可控;

导航方便合理,路径可选;

新技术运用有效。

创新与实用

20

立意新颖,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

能够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有推广价值。

二、课例(含移动终端课例、机器人教学课例等)

课例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 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包括课堂教学实况录 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内容。

移动终端课例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移动终端技术, 把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 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促进教 学过程整体优化。包括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教学设计方案、教 学课件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内容。

机器人教学课例是指机器人课程教学实录,建议同时提供 机器人设计思路,包括调试难点解决、关键技术分析、完整程 序等。鼓励使用30打印等新技术新媒体的课例报送。

1. 制作要求:报送的课例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 堂实录,主要教学环节应有字幕提示。课例视频釆用常用视频 文件格式,大小不得超过70漏8。每节课为一个标准课时。

2. 评审标准。

课例评审标准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目标

15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教学目标明确;

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

教学设计

25

教学情境符合教学目标和对象的要求;

注重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适当采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模式。

教学行为

25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

能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调控教学活动;

围绕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教学效果

25

教学和信息素养目标达成度高;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反思

10

有及时的反馈、评价和课后反思。

三、学科主题社区

指学习者基于某一学科主题,基于网络开展的自主探究和 协作学习活动,以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学习型组织。社区成 员可通过883、聊天室、博客、3邶等交流互动工具在一个共 享的虚拟空间中分享知识与经验,进行沟通与合作,共同参与 活动,共同解决问题,建立良好而密切的关系。其特征是:在 社区中不仅存在学习者与媒体界面的交互,也存在学习者与学 习资源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最终实现学习者新旧概念 的交互。社区应提供多种的学习活动来促进社区的管理和成员 的交流,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及其检索工具,提供个别化学习方 式和协作化学习方式等。

1. 制作要求:应满足在因特网上实时运行的基本条件, 如:安全、稳定和快捷等。

2. 报送要求:在作品登记表中提交社区网址以及必要的 用户使用说明,同时推荐10篇社区中的优秀文章及回帖的网址。在网站首页上要显示注册数、文章数、回帖数和留言数。

3. 评审标准。

学科主题社区评审标准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设计

30

主题明确、目标明确、适用人群明确;

功能模块结构安排合理。

内容呈现

25

突出主题特征,可以体现一定的多学科交叉;

内容科学、丰富、新颖,鼓励原创;

表述准确,术语规范;

资源内容组织结构合理,层次与分类清楚。

使用效果

25

学习群体的深度参与;具有有效的互动和交流。

技术应用

20

应用合理,注重实用;

导航清晰、准确,各项功能使用方便快捷;

页面色彩搭配合理,设计美观大方;

媒体播放可控。

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综合课例

指在每位学生均拥有一台数字化终端设备的一对一数字 化学习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教学方式。作品应是完整 反映一节优秀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资源包。

1. 制作要求:应包括教学设计、课例录像及其解释说明、 教学资源、学生作品(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和教学效果评价等。 其中,课例录像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字幕提示,釆用常用视频 格式,大小不超过70漏珏;如果是时间较长的活动课程,则只 需要几个关键环节的视频录像剪辑。如课例中有论文、学科领 域专家对教学实施的评价等也可一并报送。

2. 评审标准。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综合课例评审标准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设计

30

教学目标明确,内容选择适当;

突出基于问题学习、差异化学习、师生高度交互和移

动学习等特点;

教学策略合理,注重学科目标的达成、学生独立思考

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

30

内容科学、表述准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

技术运用

20

技术运用合理、充分、有效;

体现多种技术平台和学习资源共融的学习手段。

创新与实用

20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技术探索差异化学习、基于问

题学习、交互性学习、移动学习的特点;

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

五、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

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设计开发的,支持或 辅助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完成特定教育教学任务的工具类软件 系统。包括课件制作工具、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软件、教学平台、 教育管理平台、教育教学评价系统、教育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等。

1. 制作要求:应具有明确的教育教学设计目标,符合教 学需要和学习者特征,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应提供 软件设计说明文档及使用说明文档。在目前主流的计算机环境 中运行正常,满足安全、稳定和快捷的要求。应提交模拟演示 (3~5分钟,主要功能操作演示)、应用案例和使用报告。

2. 报送要求:作品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如需非常 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网络版应在作品登记 表中注明平台网址以及必要的用户名和密码等登录说明。

3. 评审标准。

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评审标准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设计目标

10

设计目标和使用对象定位明确。

结构与功能设计

25

系统结构清晰,模块化程度高,交互性强;

功能设计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技术性能

25

采用主流技术路线,程序运行安全稳定;

操作简便快捷,导航方便合理新技术运用合理有效。

人机界面设计

20

布局合理、重点突出、风格统一、美观大方;

交互操作符合认知习惯多媒体呈现方式合理快捷。

创新与实用

20

设计新颖,技术实现难度大,特点鲜明;

实际教学应用效果显著,有推广价值。

六、微课

只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供学生自主学习

时,必须要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或者难

点、易错点。学生能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理解的内容,不需要

教师制作微课。微课的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抓住学生

注意力的最佳黄金时段,简明扼要地概述知识点。使用规范学

术用语,表述清晰、有条理。画面合理布局,成像清晰,无质

量缺陷。

1. 制作要求:微课的制作要针对不同的主题,选取合适 的一种或者多种方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切勿滥用技术,帮 助学生自主学习。微课中要有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 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 易于理解学习内容。微课可以釆用不同的媒体,如卩卩^微视 频、微音频等多种方式。PPT画面要能够清晰地呈现学习内容。 视频画面要清楚,不抖动、不倾斜,视频格式要求为MP4、flv、 WMV。音频要求普通话(外语专业除外),音质清晰,音频格式为MP3格式。

2. 评审标准。

微课评审标准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目标

10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目标明确;

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

教学设计

10

教学情境符合教学目标和对象的要求;

注重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适当采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模式。

课程内容

30

内容科学、表述准确;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便于学生自学;

内容为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

技术运用

30

媒体呈现方式恰当;

视频/画面合理布局,成像清晰,无质量缺陷;

音频为普通话,音质清晰。

创新与实用

20

能适用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触摸一体机、交互电子白

板、笔记本电脑等媒体;

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

七、教育信息技术论文

旨在鼓励教师及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作者结合教育教 学及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常态化、规模化应用,深化教育技术 理论研究,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师信息 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的提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反映 广大师生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感 悟。

1.作品选题。

(1)区域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研究。信息技术助力破解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等教育领域关键问题和难题的研究;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模式研究;区域性教育信息网络平台、教师研修平台的设计与应用;区域 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模式和策略研究;区域推进数字校园的建 设与应用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区域协作教研、协作教学的实 践研究等。

(2)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 信息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探 讨;教育信息化管理改革与服务体系研究;教育信息化促进学 校的行政管理、治校方略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研究;教育信息化 促进早期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教 育信息化领导力与信息素养研究;教育信息化绩效研究。

(3)“三通两平台”的研究与应用。“宽带网络校校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与典型教

学案例研究;国家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与应用研究。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包括“一对一”数字 化学习模式的研究;“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方面的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分层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研究;社 交网络等学习方式研究。

(5)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发展及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信息 技术与立德树人;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师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师生信息素养与技能培养研究;言息技术支撑下教师专业化发 展的相关研究及成果,如基于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展开的教研、 教师培训等;教师的智慧教育实践能力及其培训课程、培训方 式研究;言息技术伦理教育;教育信息化促进学生技术、交往、 学习能力、个性化快速转型研究;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信息技 术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研究;技术支持的基于创造的 教育研究,如3丁81教育与创客教育等。

(6)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共享与服务研究。数 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共享与服务的新思路和新机制研究;“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典型案例研究;教学点数字教育 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主题教学网站、微课、校本课程资源建 设与应用研究;少数民族双语资源建设及其应用研究;基于移 动学习终端的资源开发及应用研究;专题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 用研究;职业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及其支持教学服务研究;基于 慕课、微课、私课、教育游戏、电子书包、智慧课堂、博物馆、 图书馆等新型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模式研究;个性化资源推 送研究;基于00、博客、几何画板、统计软件、微信、模拟 软件等的教学研究与应用;教育游戏的基本理论、设计开发以 及应用。

(7)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信息化年度重点工作解读;言息技术促进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如精准学习、场馆学习、混合式学习、学习空间、学习科学、个性化学习与自适应学习等;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如信息化时代个性化学习、虚实融合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方法、途径、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互联网云平台、学习社区、MOOCs、电子书包、智能手机、微信、电子白板、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评价系统研究;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对教育信息化过程、

方法、成果评价过程和评价机制的研究;基于平板电脑、1:1数字学习、虚拟学习环境等技术与理念的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 与实现。

(8)家、校、企互动创新方式及其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研究。

(9)不限于以上内容,其它与教育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 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有关的内容均在选题范围内。

2.征文要求。

本次征文参评作品分为论文(A类)、教学设计(B类)、 教育叙事(C类)。所有作品必须观点明确,文字简练,图文 表清晰,字数控制在3000-10000字(含图表)。所有技术研 发介绍、理论研究成果、课题报告均以论文形式提交并参加评 比。

论文必须格式规范,包含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 正文、参考文献;教学设计必须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学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教 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教育叙事必须是与现代教学媒 体应用相关的内容,要具备明确的观点和内容,在叙事中体现 学术精神和实践创新。

3. 资格审定。

(1) 有明显政治原则性错误和科学常识性错误的作品, 取消参评资格。

(2) 严禁剽窃或抄袭行为,一经发现,直接取消该作品 参评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批评。作者需保证稿件及各种说 明、引言等无任何法律纠纷,剽窃或抄袭产生的法律纠纷由作 者本人负责。

(3) 作者所投稿件必须是从未在任何报刊、杂志等媒体 发表的原创稿件。

(4) 不符合作品形态界定相关要求的作品,取消参评资格。

八、教师空间

本次评比活动以“深度融合、特色创新”为主题,充分发 挥网络学习空间在知识管理和资源共建共享中的作用,积极探 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模式,引领和推动空间的规 模化、常态化和深度化应用。

1.制作要求

本次教师空间交流评比活动要求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立足 “小切口、深应用”,一个空间一个主题,从教学实践、教学 研究或教学管理等视角进行资源上传、整理和分享,通过资源 建设、教学应用和空间交流,形成主题特色鲜明、资源内容丰 富、实用程度高的特色资源空间。

2.评审标准。

类别

评分项

评分依据

活跃

平台登录(5分)

根据平台登录情况计分。

空间浏览(5分)

根据空间访问用户量情况计分。

资源

资源建设(15分)

根据上传资源并分享给学生或其他教师的情况及

使用效果计分。

教学反思(15分)

根据发布到网络空间的教学反思计分。

课前(10分)

根据网络空间备课情况计分。

课中(15分)

根据每周利用空间进行课堂授情况计分。

应用

课后(15分)

根据使用网络空间布置并检查学生作业的情况计分。

教研活动(10分)

根据教师发起网络教研或参与教研活动的情况计分。

教学管理(10分)

根据使用空间进行教学管理情况计分。